一周海洋资讯热点回顾906912

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http://m.39.net/pf/bdfyy/

湛江湾实验室

(9.06-9.12)

一周

海洋

热点

资讯

二一

整理:利海萍审核:颜云榕

资讯快览

?海洋装备?

?全球首艘智能型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海上开钻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首航!科学调查目的地→珠江口及南海北部

?“海翔X”深海无人潜航器成功完成海试

?七〇八所自主研发LNG燃料系统联调试验成功

?安徽造吨直流电推IMOII不锈钢化学品首制船下水

?海洋能源?

?“深海一号”大气田全面投产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水提铀团队在《NatureSustainabilit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全球海上风电报告》发布

?海洋生物?

?福建出台政策推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全球首个海洋植物软胶囊将在青产业化

?海洋所培育出两个水产新品种

?“北方海马大规模人工繁育与健康养殖”通过验收

?海洋基因组数据产出位列全球第一!全国首个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共同体在青岛揭牌

?国内首个“渔船号灯号型考培系统”在象山投用

?我国首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繁育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红海龟

?海洋经济及其他?

?《“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归档

?中国海空立体救捞网络初步建成

?广州海域海岛权属管理专项成果通过验收

?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论坛举行

?《海洋保护区指南》发布

详细报道

海洋装备资讯

全球首艘智能型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海上开钻

9月9日,由招商局集团和中国海油共同研发、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在珠江口盆地成功开钻,标志着我国智能化深水油气装备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

据介绍,“深蓝探索”搭载全新自主研制的“智能运维系统”平台,具有“感知、分析、决策”智能一体化功能,可实时采集生产运维数据,实现云端处理、远程协同和优化决策。平台还配备了智能防喷器系统,极端情况下可实现自动剪切关闭,确保安全可靠。此外,该平台可以实现主、辅井口同时作业,相比常规单井口模式,综合作业效率可提高35%。

记者了解到,“深蓝探索”最大作业水深米,最大钻井深度米,集成了传统锚泊型钻井平台和现代动力定位型平台的性能优点,是全球首艘获得挪威船级社(DNV)智能认证的钻井平台。作为海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量身定制”的全球最新型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适应我国海上水文和气候环境,可堪当深水海区、高温高压地层、超深埋藏地层的油气勘探开发重任。本次“深蓝探索”开钻的探井,距香港东南约公里,井位水深米,紧邻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油田群。

(来源:中国水运报)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首航!科学调查目的地→珠江口及南海北部

科技日报于年9月5日报道称,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即将在9月6日开启第一次航行之旅,目的地是珠江口及南海北部,要去开展科学调查。

据悉,“实验6”建设项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总投资超过5亿,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一条中型综合科考船。设计总吨,总长90.6米,型宽17米,型深8米,最大速度15.5节,续航力为海里,定员60人,自持力60天。

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成功举行下水暨命名活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实验6’号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成为一个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詹文欢说。

据介绍,“实验6”号是一艘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总投资接近5.2亿元,最大速度16.5节,续航力海里,定员60人,自持力(一次装足按设计规定的燃油、淡水、食品等,中途不进行补给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可达60天。

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看来,新船下水将极大提高我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标志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此外,设施完备、功能先进的“实验6”号不仅能提升我国对南海岛礁区与深远海大洋的探测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还将助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高海洋探测能力,包括完善观测手段、开展联合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

(来源:海洋知圈)

“海翔X”深海无人潜航器成功完成海试

近日,“深海多面手”“海翔X”深海无人潜航器首次实现大深度高速潜航。

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可变翼形双功能深海无人潜航器”成功完成深海航行与作业海上试验。

设计理念创新,性能指标出色

“海翔X”采用扁平高升力体和分布式复合材料耐压结构,由剩余浮力和推进器混合驱动,基于可变翼形和可开合推进技术,实现水下滑翔器和AUV双功能完美融合,既是深海航行作业的“短跑名将”,也是远海滑翔探测的“马拉松能手”,是当前“跑”和“滑”得最快的深海无人潜航器。

协同创新突破,核心自主可控

针对长时间大范围巡航探测与区域性精确搜索融合问题,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联合上海海事大学、东南大学、中船七二五所等参研单位协同攻关,突破了可变滑翔翼、可开合高效水密推进、自适应滑翔、复合涂层仿生防污减阻等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海试中2台潜航器搭载CTD、水听器、侧扫声纳等设备,获取了试验海域温度、盐度、深度剖面以及海洋声学、海底扫测图像等大量实测资料。“海翔X”有效负载量超过30kg,扩展能力强,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执行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近海底精细测绘、深海探测搜救等各种作业任务。

蓝海创翔逐梦,专家高度评价

以中国船舶七O二所、上海海事大学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年青人为骨干的“蓝海创翔”海试队不畏烈日高温、强风大浪,积极践行载人深潜精神,出色地完成海试任务。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全程见证海试,认为潜航器各项功能稳定可靠、布放回收简便,探测作业载荷能力强,现场验收高分通过。

(来源: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山东自主研发“可在大海深处发短信的手机”每秒个字

“您好,美济2号,我是美济1号。”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低频水声通信机,在大海上发出了第一条信息!

  近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奋战6年,自主研发出一部“可以在水下发短信的手机”。

  该项目内部代号为“美济”,突破了海外技术垄断及层层阻隔获得的成果,手机水平方向通信距离7公里,通信速率可以达到bps,每秒约个汉字。可以用于远洋渔业、海洋科学调查等领域。

  据了解,水声通信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进行水下远程信息传输的有效技术手段,低频水声通信机就好比是一部可以在水下发送短信的手机,对于各类海域环境下的海洋监测及水下通信网络建设意义重大。

  7年前,美国研发的低频水声通信机对中国实施禁运政策,企图遏制我国海洋领域发展。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攻关低频水声通信机的各个核心部件,并研制出可媲美国外进口产品的换能器,实现了换能器的全国产化。

  换能器类似于手机的天线,换能器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系统的通信速率和通信距离。

  除了用于海洋科考等科研领域,低频水声通信机还有很大的民用价值。比如:

  1、在远洋渔业中,该设备可与拖网内传感器连接形成“水下网位仪”,实时传输拖网内鱼类的数量数据,减少起网时因“空网无鱼”造成的经济损失;

  2、在潜水活动中,“蛙人低频水声通信机”可实时监测和传输水下人的状态,并进行信息交流,减少因信息传输阻碍造成的生命伤亡;

  3、在海上风电领域,该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海底设备的腐蚀情况等,便于及时发现和维护。

(来源:快科技)

七〇八所自主研发LNG燃料系统联调试验成功

8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的LNG燃料系统试验样机和LNG燃料控制及安保系统成功完成了液氮低温联调试验,该系统可用于内河及沿海的LNG燃料动力船。本次联调试验,验证了系统设计功能,检验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获得了宝贵的测试数据,为今后的实船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联调试验的成功标志着第七〇八研究所具备了LNG燃料系统实船接单的能力。

LNG燃料系统及其控制安保系统由第七〇八研究所民船部总体设计,工程中心联合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团队分别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开展了安保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联调试验。首先,按照船级社规范要求对安保系统逐项进行测试。此外,还专门对循环水断流及水温过低、燃气温度过低、罐液位溢流等各种极端工况进行了实测。应急切断保护响应及时,执行动作准确到位,所有试验项目均一次性通过,实现了“零故障”目标。

全新开发的控制精准调控,确保日常加注与供气全周期BOG零排放。通过在不同系统具有人机工程界面友好、智能一键操作、系统故障自诊断、故障报警、船员操控记录、数据实时记录及曲线显示、功能可拓展等特点,可实现LNG罐内压力的液位、压力、流量工况下的反复测试,控制执行准确到位,各项供气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此外,本次联调还进一步测试了控制系统的可拓展功能模块,通过4G网络模块实现系统关键参数和故障代码的无线传输,模拟在岸端数据实时接收及显示,并结合故障代码进行故障诊断。未来该功能进一步拓展后,可实现船岸之间的无缝衔接,用于船队管理、实时跟踪、技术指导与售后维护保养,降低船员要求,减少日常维护,推动内河LNG动力船的升级换代。

8月23日,第七〇八研究所项目组在苏州圣汇工厂开展为期一周的联调试验。试验前,项目组与所办公室一起精心制定了试验方案,开展了风险点辨识评估,组织了安全警示教育,编制了试验项目及测试程序。此外,专门开发了用于试验数据自动记录的软件,并在现场设置了3个高清摄像头,对整个试验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监控及记录,确保联调试验的顺利进行。

8月27日,所长助理朱建璋、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潘方豪、工程中心董事长王立新、副总经理严传续等一行四人来到试验现场指导工作,详细了解了试验进展,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共同见证了LNG燃料罐的预冷及液氮的成功加注。

在试验期间,项目组成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面对挑战毫不畏惧,齐心协力,克服了试验场地存在的种种困难,如噪音、高温、蚊虫等。民船部与工程中心通力合作,迎难而上,挑灯夜战,按时完成了全部的测试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项目组将一如既往,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攻关,发扬“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远望精神,为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船舶燃料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船海装备网)

安徽造吨直流电推IMOII不锈钢化学品首制船下水

9月6日上午9时50分许,由芜湖造船厂为上海鼎衡航运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吨直流电推不锈钢化学品首制船顺利下水。

该船总长.98米,型宽17.60米,型深8.90米,设计吃水6.75米,为一艘直流电推智能化液货船,入级中国船级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第2、3类化学品及油品的运输服务标准,其建造工艺、性能配置达到业内先进水平,创两项全球第一:一是开创先进航行模式,在全球率先对该级别船型配以柴油动力、直流配电、低速永磁电机推进方式,采用三台发电机组,配置一台永磁低速电机驱动螺旋桨,以直流配电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出发电机组功率、转速曲线和推进功率的最优参数,可实现一键式选择低速、中速和设计航速的经济巡航模式,在船舶可靠性和船舶节能方面优势明显,可以智能能效实现低碳航行;二是在全球率先对该级别船型开拓智能化技术应用,配备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航行、智能货物和智能信息集成平台,可大幅减少船员配置,全面提升船舶运营和公司管理的综合效率。

此外,该船通过系统的优化设计,在确保系统高性能的前提下,国产设备使用率达到99%,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船舶制造的先进水平。

(来源:船海装备网)

海洋能源资讯

“深海一号”大气田全面投产

9月6日,随着东区最后一口生产井成功开井,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实现全面投产,使我国在海洋油气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据介绍,“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公里,于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米,最大井深达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气田投产后每年将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等地稳定供应深海天然气超30亿立方米,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工程项目组总经理尤学刚表示,气田由东区和西区两部分组成,采用“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线”模式开发,并首创能源站立柱储油技术存储深海天然气中分离出的凝析油。中国海油综合考虑施工工期、水下生产系统能力等各种因素,在气田东西区共部署了11口开发井,于今年6月25日先期投产西区,以实现气田的快速、高效开发。

东、西两区并非独立开发,虽然两个区各有各的水下生产系统,但许多设备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并共用半潜式生产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于年2月拖航至南海陵水海域后,与气田西区的水下生产设备设施同步展开安装调试,5月底机械完工,6月底投产。与此同时,气田东区的设备设施安装调试进度也不断加快,于8月6日提前实现机械完工。

“深海一号”大气田总监袁圆表示,深水气井开井生产需要克服比浅水气井更多的困难。中国海油技术团队在深水天然气井投产前按照每口井实际情况制定了细化到每一个开井步骤的启井方案,通过建立“一用一备”通讯线路实时监控水下生产设施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关键数据,同时利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多工况模拟,最终确保了每口深水气井顺利开井生产。

据他介绍,“深海一号”大气田生产的深水天然气已抵达位于珠海的高栏天然气处理厂,并将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其分离产生的凝析油则依托项目配套建造的国内首艘动力定位穿梭油轮“北海新希望”号实现外输,该船已于8月30日完成首次深海提油外输作业,按项目设计构建起完整的深海油气开发销售链路闭环。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全面投产将带动周边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已建成的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天然气管网大动脉,最大限度开发生产和输送天然气资源。

(来源:新华财经)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水提铀团队在《NatureSustainabilit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宁教授团队在海水提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Nature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Selectiveextractionofuraniumfromseawaterwithbiofouling-resistantpolymericpeptide”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具有铀酰配位和海洋生物污损防控双重功能的聚合肽水凝胶海水提铀吸附剂材料。

铀资源是核工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在核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核燃料铀资源的保障问题日渐凸显,要保障核能的长远发展,对非常规铀资源进行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水中蕴藏着约45亿吨铀,是陆地已探明铀储量的上千倍。对海洋铀资源的有效获取,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海洋环境极为复杂,海水中干扰金属离子众多、铀浓度低、生物污损严重,使得从海水中提取铀极为困难。围绕海水提铀领域现存关键问题,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水提铀团队开发出了具有铀酰配位和海水提铀双重功能的聚合肽水凝胶吸附剂材料PPH-OP,该吸附剂同时具备广谱、高效的海洋生物污损防控功能和对海洋中极低浓度铀酰离子的强亲和力、高选择性吸附功能,该工作为新型海水提铀吸附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获得了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ZDKJ、ZDKJ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419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CXTD)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YFE0103)等项目的支持。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袁益辉研究员和博士生于秋寒为并列第一作者,王宁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水提铀团队长期从事海水提铀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刊登在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Advanced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

文章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zchengshan.com/lyzn/12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