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和文学的故事,从用户登录开始

周茉

电话响起的时刻周六一大早,打开手机,点进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本周之星作者群,大伙如常热闹,讨论文学作品,交流创作感想。陈涛时不时回复一两句,他觉得网站原创频道像大学时的BBS,为那些有才华、有写作欲望的人提供了展示平台。对基层文学生态和基层作家情况,陈涛并不陌生。任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前,他曾在鲁迅文学院工作,并在基层挂职两年——“基层作家对文学满怀虔诚与敬畏,文学在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时候,写作对他们是一件既幸福又困难的事,“民间作者大多另有工作,要赚钱养家,从事文学创作难被理解,甚至被认为不务正业。”目前,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注册会员近5万人。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繁华商圈三里屯对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15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门口不足1平方米的空间是编辑们的重要阵地。老旧抽屉柜上有一部电话,旁边一摞白纸密密麻麻记着姓名、号码、“注册”“审稿”等字样,最下面钉在一起的两份文件,是由网站编辑陈泽宇和杜佳分别撰写的《编辑部来电常见情况汇总》和《接听工作电话注意事项》,图文并茂,条理分明。由于历史沿革,网站的电话号码曾先后隶属多个不同单位,很长一段时间,打来的电话多以“……不是,这里是中国作家网”或“您记一下,xx单位的电话是……”结束,直到原创投稿平台升级改版,这部电话终于肩负起它的使命,黑色机身联通起数以万计的基层作者,在文学的小径上熠熠发光。往常,这部电话像惊雷,大家都比较惧怕询问“为什么我的稿子没有通过?”“什么才算好的文学?”“你们有怎样的审核标准”等难以获得共识的问题,说得多了,免不了几分无奈,更有来电者开启抱怨式吐槽,一通质问和批评的同时大吐苦水。网站编辑多为“90后”,经过千锤百炼,慢慢也少了年轻气盛,对电话的那一端多了包容与理解。询问事宜的作者,悉心指导;探讨文学的作者,耐心解答;带有个人情绪的电话,也能有理有据地纾解和关怀,并鼓励继续创作。每人想法不一,但都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编辑们曾接到电话,六七十岁的作者坚持注册,一步一步细细问;操作不熟的作者把长篇作品手打到后台,因为没找到复制粘贴键;忘了密码的作者为了重新注册,买了新手机号;10岁的小朋友因为作品通过审核嚎啕大哭……在更新和写稿的间隙回应来电,网站最耐心和亲切的编辑私下也会说“问题千奇百怪,好多死循环”,却依然花半小时帮作者解决问题:“不好意思敷衍。你觉得是小事,对人家就是大事,无论水平如何,这个心,要尊重。”编辑尹超是中国作家网的“老人儿”了,曾长时间负责原创审核,在他忆苦思甜的讲述里,原创频道十几年前就存在,不过限于人力物力,机制与技术上有很多问题。“最初注册简单,不用审核直接投稿。每天要看好几百篇,眼都花了。”尹超常备个垫子,看困了抱着眯一会儿。那时除了他,网站只有一位负责录入内容的编辑杨凤云,今年刚退休。饶是简陋的平台,依然有大量文学爱好者注册投稿,也真的有一些作品在这里被纸刊或出版社发现,有机会跃然纸上。小县城的老友几个卢仁强是中国作家网的忠实粉丝,写作初期,他将文章发在天涯论坛“散文天下”栏目,部分作品还被加红推荐。年左右,卢仁强共写了十多万字的散文,发表在散文中国论坛、新散文论坛、岁月文学论坛等等,散文中国论坛开设了聊天室,每周有交流活动,他认识了很多作家:杨献平、朱朝敏、吴佳骏等等,对写作有了更深的认知与体会。十多年前,卢仁强也在中国作家网发过原创作品,那时网站大部分投稿质量不高。年,他的创作遭遇瓶颈,加之工作较忙,就没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zchengshan.com/lswh/13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