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一本考古立体书,一个女孩千里迢迢独

年初,我在网上看到海昏侯墓考古的纪录片,忽然想到:考古发掘经常需要翻翻找找,若是把海昏侯考古发掘过程做成立体翻翻书岂不是很合适?

国外常见把图坦卡蒙墓做成翻翻书、互动书、立体书的,国内似乎没有把考古做成立体书过。国外的这类考古立体书(或者说玩具书)似乎很少强调考古手段,考古人员最多就是拿着刷子、凿子、放大镜之类的形象,而且内容一般以介绍古墓和历史为主。

实际上现代考古并不“纯手工”,它结合了许多新科技。尤其是中国考古,与国外考古方式也不一样。我为什么不做个介绍中国考古的立体书呢?在中国已发掘的古墓里,海昏侯墓虽然名气可能不如马王堆或是三星堆,但它是国内目前使用考古手段最先进,墓葬规模比较完整的墓,考古资料也很丰富,比较好做成书。

我跟领导聊了一下这个选题后,领导说:可以,你做吧!

于是问题来了:我没做过立体书啊!这玩意儿怎么做啊?

我联系了一个做立体书的朋友,请她帮我做每页规划和结构设计,又联系了一个有做立体书经验的作者来写文案。朋友嫌我这选题太小众,又觉得我不是做立体书的思路,给我做了一两页布局就不愿意继续了,说做不了。(这里要佩服一下我们领导,有些选题大家都知道未来销量不会太高,但她觉得是个好选题,或是这个选题有意义,她都会通过,并且支持我们去做。)

写文案的作者倒是挺认真负责,承诺要做好。可是给了几版文案都不行,从内容设计到语言风格都有点像资料的堆砌。

这很难吗?应该不会吧?一定是给他们的资料太少了。我通过微博联系了海昏侯遗址管理局宣传处,告诉他们我们打算做以海昏侯为题材做一本考古立体书,询问他们我是否能去海昏侯考古现场参观取材。

很快,就收到宣传处何颖老师的回复,欢迎我前去取材。我兴冲冲地跑去问我们领导:“领导,我能带着作者去海昏侯墓实地取材吗?”

领导:“可以呀!”

我:“可以报销作者的车马费吗?我想带着作者去实地看看。”

领导:“我们社没有这类预算哦!只能报销你的出差费用。”

啊?!就我一个人能报销费用?!好吧,一个人就一个人。于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没钱邀请作者的我独自拖着箱子坐高铁跑到了南昌替作者取材……

我一个女孩子,大晚上的独自出差,到南昌的时候都八九点了,其实是有点怕的,但是兴奋和激动完全盖过了那一点小害怕,我当时心想:“为了做一本书千里迢迢跑去现场取材!这也太浪漫了!做书也太好玩了!太酷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编辑的样子啊!”

坐公交去预定的酒店的路上,收到何颖老师的信息,问我:“到了吗?”何颖老师事先问过我到达时间,我没想到她还掐着时间关心我是否平安到达,瞬间感觉到被爱了!因为时间太晚,我们约了第二天的午餐。第二天,何颖老师要开会,她安排了两个小伙儿带着我去海昏侯遗址取材。

我先到红谷滩新区的南昌市文化局与他们会合,然后坐着车,前往海昏侯遗址。后来我在《海昏侯立体书》(全名是《黄金王朝的秘密——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立体书》,本文都简称《海昏侯立体书》哈~)中“前往海昏侯国遗址”那一章,还画了这个场景。

瞧,画面上的几座大楼,南昌人应该会比较眼熟吧?

是不是有点像呢?当时我就住在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里。不过,我们去往海昏侯国遗址的时候坐的不是图里这样的越野车,只是普通的小轿车,从画面考虑,感觉越野车更酷一点?反正书里模拟的是考古学家前往遗址,而不是我这样的小编,插画师发挥一下也没什么问题吧,哈哈哈~

我们将车停在墎墩山脚下,徒步上山。走了两步,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字:

我问随行小哥,紫金城是指哪里?小哥说,紫金城是海昏侯国的都城。我想起北京的“紫禁城”,感觉有些微妙……毕竟紫禁城的名字对应的是天帝所住的紫微宫(星辰名),紫金城的名字是否也有这种意思呢?

到了遗址,发现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工人们正在填封土。

(这个貌似是海昏侯夫人墓的封土堆?)

海昏侯墓的入口已经锁住。

这里就是后来书中画的甲字形墓穴的墓道入口。

看到正中央的那个洞了吗?主墓大棚顶上也有哦!猜猜这里为什么有个洞?

当时我看到大棚顶上有个洞,问小哥为什么这里有这个洞,小哥说,就是当年盗墓贼打下盗洞的地方。虽然我们从这里看过去这个洞似乎很小,实际上是可以供一个成年人出入的。我对此表示震惊,并且,在书里也保留了这个小细节:

我们从右边的小门进去的,在海昏侯考古纪录片里曾让考古人员忙忙碌碌的主墓如今已经空空如也。

旁边的车马坑也是,空空的。现场已经没有文物了。

小哥又带我去实验室看了一下。这个实验室就是海昏侯考古纪录片里出现过的那个实验室,离墓址不远,用一道大铁门锁着,旁边就是派出所,还有警卫员站岗。我真是才知道派出所跟文物实验室开在一个院儿里的(别的文物实验室也这样吗?)。

还没进去,就听到了凶猛的狗叫声。小哥打了招呼,告诉我狗关在笼子里,叫我不要怕。我进去一看,嗬,好大一条狗!它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笼子里,看起来战斗力极高的样子,我毫不怀疑它能撕下我一大块肉。我远远地绕过狗,跟着小哥他们去了旁边的实验室。

我在实验室里看到了许多漆器,有的泡在一个大盒子里放地上,有的泡在一个个小盒子里,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因为实验室里不能拍照,所以没有照片)。我问研究员,盒子里泡的是什么水,研究员说,是蒸馏水,漆器泡在蒸馏水里,隔绝空气,防止氧化。后来,我们把这个场景也画在了书里。

(这里我们特意采用UV烫印,模拟出蒸馏水的效果)

参观完实验室,两位小哥又带我去了正在修建的海昏侯博物馆,这时的博物馆还是个钢铁架子,但已经能看出宏大的规模了。小哥说博物馆预计在11月底能修完,问我我的书会在博物馆开馆之前做出来吗,我想了想说:“我加油吧……”

这时是年5月,后来博物馆没有在预计的时间落成,我的书也没有。再后来博物馆都建好开园了,我的书还是没做出来……海昏侯博物馆开工于年,年落成,我的书年3月报选题,年9月才上市,万万没想到我做个书的时间都赶得上人家修个博物馆的时间了……无语……

参观完博物馆的建造工地,时间已经不早了。何颖老师仍在开会无法过来与我会合,于是两位小哥又带着我回文化局食堂吃了个饭,下午我们又去江西省博物馆参观了一番。其实在此之前,海昏侯考古成果在北京展出的时候,我已经参观过了,不过这次我仍然拍了不少文物照片,给作者和插画师做参考用。

(友情提示:以上拍的照片地点现在已经建成了漂亮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游玩哦!)

至此,我的南昌之行就结束了。可惜的是,直到离开南昌,也没有和何颖老师见上一面。

在南昌的时候,我一边拍照拍视频一边发给作者,回到北京后,作者又交了一稿来,与之前差别不是很大。我有点郁闷。都有这么多资料了,按理说应该不难写啊!

然后我就试着自己草构了一下每页的内容。每页内容应该怎么安排呢?我想到,以前我曾想过做一套介绍职业的书,不像现有的这类主题的绘本,只是简单介绍这些职业是干什么的,而是让孩子深入体验这个职业做些什么事,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储备,乐趣点或是工作价值在哪里。或许可以用这个思路,用互动结构让孩子参与考古,用各种线索,一步步揭开墓主人的身份。

于是,我写了好几稿的内容框架设计。

怎么看这样的设计都有些不太均衡,或许应该试着写写内容,就知道怎么安排了。然后我就开始详细构思每一页的内容。我一边把每一页内容的布局画下来,设置互动结构,一边写起了内文文案,毕竟,我得写出文案才知道文字要占多少地方。

先在第一页设计个邀请函,邀请孩子参与考古……

然后在每一页设计各种互动结构,比如翻书的啦,打开漆盒的啦,打开主墓的啦,让孩子“亲手参与”考古……

不知不觉,我竟然一口气把文字写完了!!!连哪里用什么结构我都设计好了!囧……没想到,一不小心,把作者的活儿抢了……这就尴尬了……我特别不好意思地拒绝了作者的稿子,又战战兢兢跑去问领导:领导,海昏侯的文案是我写的,我能署名吗?

领导:可以。

领导万岁!!!

然后我开开心心地又去找合作的插画师和结构师。荣雷和冯晓东是我最终确定的插画师和结构师。荣雷老师特别棒,我把我画的草图发给他,他画得比我想的要好得多。

比如《王侯的奢侈生活》这一章,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请叫我灵魂画手):

他设计出的草图是这样的:

简直太棒了好不好!!!比我想的好一万倍!!!当然,这不是最终的草图,光草图我们就改了十几版。

加上结构师的设计,最终呈现效果是这样的:

从我的草图到插画师的草图,有一些基本和我之前的设想差不多,比如《揭开墓主人的身份》这章,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插画师的草图是这样的:

有一些改动很大,比如《前往海昏侯遗址》这一章,我的草图是这样的:

看起来很呆板对不对?插画师画出来就好太多了:

荣雷老师简直就是我的宝藏画师!我太爱他了!还有扉页那一章,我一直很犹豫,因为我觉得我的设计并不好,是这样的:

内容就很空……然后我让荣雷老师画完其他页,再跟我一起想想这一页怎么设计。因为这一页没想好,我就跟荣雷老师提了我的要求:这一页要能体现出考古工具和发掘出的文物。荣雷老师给我设计了好几版,比如这一版:

我觉得不够好,画面太空,内容太少。我们讨论了半天,荣雷老师问我:你想要占满整个画面那种?我说是的。荣雷老师说:要是占满整个画面的话,是不是在中间画个考古发掘现场好一些?这样的话就可以把前面提到的文物和考古工具放进去了。我一下激动起来:这好像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几天后,荣雷老师给出下面这张草图:

我觉得这个很棒,但还可以更细化一些,比如保留我最初的书名写在宝盒上的设计,比如每个考古队员手里拿着不同的考古工具,场景化展示每个考古工具是怎么用的,把背包换成考古日记等等。

过了几天,荣雷老师又按照我的意见给出了第二版草图:

我超级满意!!!这一页成了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页!

不仅如此,荣雷老师的文物图也画得超棒。他画的铜当卢,何颖老师看了都说比他们官方画的还好。

从铜当卢就能看出,荣雷老师文从线图阶段就画得超级细致,上色时更是严格参照实物图来画的。再例举几个荣雷老师画的物,你们对比实物看看,是不是超还原的?

只要能找到完整原型的文物,本书基本都是参照实物画的,所以绘制时间超级长,大概画了一年多?可以说本书的制作时间至少三分之二都花在了绘图上。

因为本书算得上是科普书了,在开始绘制之前,我请何颖老师给我推荐一个专家替我审核内容,何颖老师推荐了王楚宁给我,说他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非常了解,很多关于海昏侯墓的论文他都是第二作者。

所以插画师每画一页,我就发给他去审核。花了我和插画师许多时间的扉页,楚宁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比如,右下角的色卡尺和标签纸,就是按照他发给我的照片画的。

还有画家自由发挥的手账本,

也改成了考古人员真正会用的小本本:

本页最大的一个亮点也是楚宁老师提出的,他将考古步骤分为四步,然后每个人都按步骤编了号。我把考古步骤放在了小本本里,小朋友翻开它,对应图中人物的编号,就能知道,图中的考古人员在做考古的哪一步。

本页最终效果图:

结构展开图:

就像扉页的绘制一样,本书是结合了许多人的创意才完成的。这本书的设计之初,我对它的立体结构定位在“贴合内容设计结构,让孩子通过与结构的互动加深对考古的理解)”,因此并没有做什么酷炫的立体效果,完全是为内容服务。但是我想要的效果,结构师都完美地做到了。

比如四马拉着安车的场景,立体地展现王侯坐在安车上的场景;

比如雁鱼灯、青铜滴漏、蒸馏器这些,翻开外壳就能看到内部结构,了解它的运作原理;

雁鱼灯

青铜滴漏

蒸馏器动图

书中还做了一些特殊工艺,也是根据内容设计的。比如这里的马蹄金,别看这里小小的不起眼,实际上它用了镀金、压凹、激凸,三种工艺,都是为了还原马蹄金的样子。

昭明镜特意选用黄铜色的金纸,为了模拟铜镜镜面的样子。

这里让孩子编织一段缣用的纸,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用的是特种纸,保证孩子多次编织也不会断裂。这里是印厂的创意,虽然增加了点成本,但很实用。

棺木的翻页结构,除了外棺、内棺棺盖外,都用透明的亚克力印刷,是为了还原一层层提取棺椁内容的场景。

就这样,渐渐地内文已经做得我很满意了,可封面我还一点想法都没有。荣雷老师和我们的御用封面设计师penny老师都出过几版设计,我都不满意,领导说:“你的海昏侯封面还不好搞吗?海昏侯不就是黄金多吗?你的封面用金纸做,然后随便设计一下不就好了?”

我:“penny老师倒是提过这个方案……可是用金纸也太俗了吧?!”领导和同事纷纷谴责我:“怎么俗了?挺好的呀!”我一想,用金纸做封面,确实挺吸引眼球的哦?于是定了这个大概方案让penny老师设计,penny老师大概设计了十几版吧……才终于定下封面。

作者:火棘果子/荣雷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标题:海昏侯国遗址探秘出版年:-9-1定价:装帧:立体书

怎么样?是不是金光闪闪超级酷炫?封面设计好后,我问penny老师要不要署名,他回答:

哈哈哈哈哈~~

一切确定后,领导建议我说,可以在这本书里加上点读码,让孩子用点读笔去点书中的图案,听音频。这时正值北京订货会的召开,我在订货会上听了别家立体书的音频,觉得点读音频不仅能补充一些书中没有的知识点,还能增加一些童趣,《海昏侯》要是加上点读音频,就更完美了。于是我又开心又痛苦地吭哧吭哧地花了一两周的时间写音频脚本。

配音老师录完之后,我特别满意,听起来效果非常好,不但对白声音很合适这本书,而且各种音效也很完美,真的辛苦他们了!(顺便给“声美价廉”的配音老师们打个广告,有需要配音的我可以帮忙介绍~)

发出去录音之前,我把音频脚本发给楚宁老师审核,给他定时间返回意见,一到时间我就去催,楚宁老师痛不欲生地说:“请问,画师和我,你逼谁逼得多且狠?得空我得见见他,我们两个同命人在一起哭一场。”

之前我把penny老师和我的对话记录发了朋友圈,楚宁老师肯定是看到后把封面设计师记成插画师了。不过我仔细想想,无论是封面设计师还是插画师还是结构师,都被我逼挺惨的……于是我笑着告诉他:“你并不能体会他们的苦楚好吗?插画师都以为定稿了,结果我写音频脚本的时候又发现了几个bug让他改,昨晚给我改稿改到11点多……结构师更惨,他等插画师改完再修改,改到12点才完成,你可没有这种待遇。”

其实楚宁老师的工作量虽然没有插画师大,但他提出的修改意见又实用又涨知识。比如第二章体现汉武帝驱逐匈奴的插图里,有几处小bug,你发现了吗?

拉进一点,瞧瞧战士手上拿的是什么?

当时楚宁老师问我的时候,我也蒙了,去问荣雷老师,他无辜地说:我在网上搜的汉代刀具呀!然后丢过来一张图:

楚宁老师无语地说:这位姐姐,这是书刀,不是杀人的刀。

我听了爆笑不止,我明明有发汉代物质资料给荣雷老师的呀,他怎么没参考那个,自己去网上搜图了?要不是楚宁老师眼尖,我都没发现。想象一下,汉军举着书刀驱逐匈奴,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然,后来改过来了,改成了环首刀:

比如下图穿着中国丝绸的恺撒大帝,穿着一袭红袍,好看吧?楚宁老师说,画错了。罗马皇帝穿紫袍,而不是红袍。

嗯?还有这事儿?印象中国外影视剧里,罗马皇帝一般是白袍或是红袍呀?于是楚宁老师甩来一个链接:罗马的紫袍传统是何时产生的?

答案:用骨螺科贝类染成的紫色,称为骨螺紫。在西方,骨螺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专属于贵族和神职人员的服装用色。屋大维执政期间,骨螺紫资源日趋枯竭,价格非常昂贵,于是他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罗马元老、地方法官、常胜将军才能穿骨螺紫染色的衣服,而只有皇帝才能穿全紫的衣服。

于是我们将恺撒的红袍改成了紫袍。

紫袍果然比红袍看起来更高贵呢~

在写音频稿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bug,比如编钟图:

看起来华丽丽的很好看对不对?这里的钟架套头和兽形钟架可都是根据实物绘制而成的哦!我一开始也没注意,直到写音频稿时才发现:一组一模一样大的编钟,怎么可能敲奏出不同的音符,形成音乐啊?而且编钟分为两种,挂在上面的有个挂环的叫钮钟,挂下面有个把手的叫甬钟,这里画的全是钮钟……赶紧改吧!

钮钟

甬钟

改后图

诸如此类的修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可以说,如果这本书的画面绘制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话,那么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花在了细节修改上。所以,插画师、结构师、封面设计师、审读老师、配音老师,《海昏侯》成书背后默默修改的五个男人,我们都“瑞思拜”(respect,佩服,崇敬)……最后,奉上《海昏侯国考古立体书——黄金王朝的秘密》最终成品的展示视频:

来源:“火棘果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zchengshan.com/jbxx/13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