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潘文书石山ldquo龙在桥rd

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石山“龙在桥”探幽

文/图:潘文书

01

应约文友,再走石山洋。这个海拔米的柘荣“第二大洋”,它的初冬尤其显瘦,依然绿色扶苏,温暖如春。因为石山是九龙井景区所在地的缘故,我曾经无数次地陪同记者造访过,自认为对其自然风光是了然于胸,通知说去石山采风确实有点兴趣索然,但转而想到作为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洋”,也为了了却由来已久的探究其历史人文的心愿,还是欣然成行。本来是想好好触摸石山历史人文,但采风的第一站却又是九龙井,我有点失望。当年在报道组时,用不计其数的文字来宣传过它,用难以量计的图片展示过它,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文字图片,九龙井的“待闺”面纱就不会这么快被揭开。九龙井的典雅、秀丽、天然,吸引了不少远近游客,确实“火”了一把,为此乡里编制了高大上的规划,引进了开发商,但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九龙井不但没有继续“火”下去,却转而冷清,甚至有点萧条。失望之余,有人提到龙在桥漂亮,就像黑幕沉沉的夜空突然划过一颗流星,一下子激起了我的欲望。当年就有人对我提起过龙在桥的美,也想做个专题采访,后因为工作变动而作罢。再说,九龙井文友们基本上都来过,而龙在桥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大家被我的欲望感染,于是便有了龙在桥之行。其实,我当年与龙在桥已经擦肩而过了。记得有一次,我专门陪同新华社的彭张青同志,在村民束应磊的向导下,扛着大大的相机,沿着溪峡走九龙井,从下到上攀援,然后拐到莲花寺,转到右边披荆斩棘直下,便是另一条峡谷。谷势雄浑,崖壁险峻,与九龙井峡谷的秀媚典雅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别是重叠而上的千层岩(也叫桥头堡),磊石高耸,高百余仞,十分震撼。彭张青同志还以我和千层岩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新华社通稿发了后,被2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作为见多识广的新华社主任记者的彭张青同志说,“这个峡谷的开发价值绝不逊于九龙井”,我也一直念念不忘,却没想到它与现在探幽的龙在桥近在咫尺。

02

这次龙在桥之行,车从陶氏庭院后面的小路进去,沿着溪峡蜿蜒而上,溪峡风光一路相随。车窗外的溪峡中,块石磊磊错杂,交积溪涧,大小千形;溪壁上,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块石临危,若坠复倚,让人耳目一新。五分钟左右到了一个发电站便是机耕路的尽头,接下来就要徒步上山了。路边有一块“龙在桥摩崖石刻”的碑记,略看摩崖石刻,了解到石刻时间是宋宝庆元年(),还有石刻所在位置、内容、现状等,一下子增加了大家不少爬山探幽的兴致。盘旋而上,石磴萦行。虽然是山路,但路况尚好,绝无枝柯阻挡。从苔生面滑的阶石可知这条山路早已有之。这么个荒野深山,有这么一条好路实在难得!文友介绍说它也是一条古道,是古时候进抵福鼎牛埕经磻溪到福鼎城关的必经之路,不禁对这条山路油然而生了一种敬意。越往上走,古道悠悠的气息越浓。踩着路面覆盖着的干草枯枝碎末,腐质的呛味沁入心脾,这就是从小熟悉的大自然该有的味道。踩着它,仿佛能听到上百年中南来北往的脚步声。路两边,古树名木夹杂着竹枝,或密或疏,透过疏密相间的枝干,隐隐约约可见溪峡岩壁上全被绿树密盖着,偶见突兀裸岩,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山风吹送着鸟声,顿有“鸟鸣山更幽”之境。规整的石阶,苔藓丛生,履痕隐隐。有的石阶直接从岩壁边上粘过,有的是在石壁上凿出石阶,土石衔接的那么天衣无缝。古道边上有各种石头的景观,有蟾蜍突兀、一线天、石迷宫、石鼠、石门、石壁等。走着怎么一条古道,不时会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徒步的疲累也便销遁无形。

03

路随深山尽,瀑从高峡悬。走在最前面的队友发现了细流瀑布,那种喜悦呼叫早传染了大家。只见千尺光滑的峡床上,一条细小的瀑布冲天而下,灌进下面的壶穴,积旋后溢出穴口,又贴着一百多米的平滑峡床,径流而下千丈深岩,形成二级细瀑。如果不是上面水库拦截,这“水流交冲,悬流千丈”的场景,该会是多么壮观啊!就在这细流瀑布边上的溪床上,叠石多姿,或卧或仰,或贴或堆,或圆或方,那褶皱的纹理,又像一位泥塑家用手捏出来似的,也透露着着岁月的沧桑。细瀑布之上,溪峡一下子平坦开阔起来。原本都是叠石阻塞的河道,好像那些个体的石头被熔化粘合成了一大块,向整个溪峡铺去。大石头面上壶穴摊列,或圆或椭,或深或浅。有的像脚印,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马蹄,有的像石臼;像龟头探水,像蛇头吐信,像蛤蟆啜饮。有的蓄着清泓泓的水,不断地溢出了石头表面,冒出晶莹剔透的小水珠,然后沿大石头表面氳开,那么温柔,那么知性,那么贴心,再烦躁的心也会沉静下来。放眼两岸,茂树连山,联峰接势,边上的石头,或凹或凸,或叠或探,层叠幽深,就像是溪峡的卫士。这段溪床连接着小水库,绿水清涟,堪比九寨。而龙在桥就是在这水库的边上,虽然桥已不在,但遗址尚存,碑记中,这也是摩崖石刻的位置,但我们没有发现石刻。正举目寻找间,远远的一块几十米宽、上千米高的石壁,一下子映入眼帘。那或白或灰的竖皱直纹,本身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我戏称为“岩瀑”,而真正的瀑布,其实就是一条整齐划一的皮带子,似乎从上千米高空一甩而下,没有犹豫,波澜不惊,其恢宏气势与前面的婉约细瀑构成鲜明的对比。可惜,因为源头建坝的缘故,偌大的瀑布岩只剩这么一条皮带子。如果有充足的水从这岩石直冲而下,那一定是壮观无限的瀑布,它一定不输于周宁九龙祭瀑布,甚至可以与黄果树瀑布相媲美。近得“岩瀑”,几十米宽的岩壁撑开溪峡,左右山峰壁立,杂树繁茂,若带细瀑乘岩而下,悬岩注壑,举重若轻扎入清涟涟的溪潭,荡开清清粼粼水面,郦道元《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水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境无非也就是这样子了。而岩瀑之上,就是我曾经到访过的千层岩的位置,只是峡壁所挡,徒生羡望之情。

04

古道,怪石,古树,壶穴,岩壁,瀑布(有大小三级),千层岩,水库,摩崖石刻等等,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集中点缀在深山峡谷中,蕴藏着旅游禀赋,而“石”,是主要因素。乍看石山,是一块旷野平畴、绿树扶苏的“洋”。因此俗话说石山无“石”,殊不知,石山的“石”都集中隐藏在这溪峡谷壑之中。不仅有九龙井峡谷“石”婉约惊艳,龙在桥峡谷“石”的峻峭含蓄。两条峡谷都有以中华民族之图腾的“龙”来命名,难道只是巧合吗?因石而有峡谷,而有壶穴,而有瀑布,才有龙隐之潭,构成了石山自然风光的基调。仅凭这个,石山就已经够美了。石山的“石”美得脱俗,是巧夺天工的美,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有这些石子的石山是幸运的。更何况,石山还有玉山溪环绕,有古碇步、古茶园、有古树名木、古寺庙、古房子等历史人文景观,可以媲美“世外桃源”,更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乡。如何展示石山石的风景、水的柔情、树的妩媚?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我想,如果能把九龙井、龙在桥、玉山溪,加上石山周边的溪口古村落、凤崎古厝等各种景观整合起来,兼之以历史人文的挖掘,打造环石山旅游品牌,不辜负上天赐给柘荣人民的这块风水宝地,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旅游开发不但看实力,还要看专业团队,看开发者的情怀。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有限的,开发了一处就少了一处,开发好了确实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的提升,但如果开发不好,就会破坏资源,浪费资源。“九龙井”的开发,过于西施效颦,陷于急功近利,没有充分把秀美典丽的个性特点展示出来,这也许是它热不起来的原因。但愿“龙在桥”不要再步入九龙井的后尘,也希望环石山洋旅游早日“火”起来。

来源:顾北斋文星在线编辑

往期推荐◆游记|何家进:鸳鸯草场东狮山之旅◆游记|叶鑫:探秘寿宁官台山冰臼◆壮观!雪霁寿宁双苗尖、福安白云山

发布教育热点资讯,展示文艺创作新篇。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zchengshan.com/sxsw/10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